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产业升级出路艰难的情况下,“旅游业”似乎常被作为“一剂良药”。毕竟这是一个“无工业污染”又“快乐”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但是一旦作为“产业”方略,就要涉及从业者,投入产出甚至可持续性。这就从更广泛的范围影响着公共投资、资本配置乃至文化发展,而不是那么浪漫的话题,需要清醒的专业判断。实际上不同类型的旅游所需要的资源和造成的影响具有极大差异。我们在这里通过把“旅游”分为“大旅游”和“小旅游”两种类型,分别从设施开发、运营、用户三个大的方面来进行更详细的考察。

大旅游与小旅游:设施对比
所谓大旅游,即指那些通常有大型投资而形成的旅游项目。这些投资往往来自外部,借由当地政府的有力政策支持和上位规划而进行投资和开发。这些项目需要很多的资源配置,比如建立运输、食品、信息经销商等财团。

投资大旅游项目的资本往往追求高额的利润回报。项目往往会针对已有的景点或者度假地区进行开发。有时候当地没有十分有价值的景点和可供包装的“故事”,也会创造一个全新的景点。大旅游的设施主要是以连锁酒店为中心,所销售的食品、饮料、纪念品等也具有外部的产业链。比如高档酒店的食材和饮料来自外部,纪念品也并非在当地生产。因而消费者所消费的许多环节都和当地经济不发生任何关联。比如我们都熟悉的迪士尼主题乐园就是大旅游的典型。游客所消费的内容被打包在一个空间中,与周边环境隔离。
而小旅游指的是由当地的小公司或者个人、家庭组织的获得经营许可的个体商业户。他们依靠家庭为单位的劳动力组成小规模的经营,因此投资较小。一些人往往依靠本地的物业和土地作为支撑,比如中国流行的“农家乐”。周围可能是山村或者渔村,在具备一定道路交通的条件下,沿街面开设店铺。在经营上,可能是单一功能,也可能是和周边互相协作进行。在供应餐饮和住宿方面,由于是本地经营,所获得的收入也直接贡献当地社会。
大旅游和小旅游:运营对比大旅游以连锁运营商为核心,而小旅游以家庭经营为核心。前者拥有极强的外部性和标准,所提供的菜单口味及品质相当固定。小旅游的食品供应通常就地取材,根据季节变化,菜单不固定,质量也可能产生变化。
大旅游往往通过旅行社作为稳定渠道,获得有规模的消费者。通过大众媒体进行宣传吸引客户,这一产业链的延伸比较长,产业化程度较高。而小旅游可能通过小范围的社交渠道获得客源。小旅游的客源不稳定,但可以接纳不稳定的散客,比如临时的背包客,或者旅行计划有临时改变的客人。相比之下大旅游对这些需求的应对灵活性较差。
在雇员方面,大旅游通过派遣公司经理等从相关公司有熟练业务技能的员工从事技术性工种。在当地雇佣非技术性人工,而小旅游则直接吸收本地就业,并且繁忙时期临时雇佣就近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往往是农业的兼业者。
大旅游和小旅游:用户对比大旅游接待旅行社的团体客源,在消费者的形成线路方面,由代理人与其他旅游景点合作开发产品,这些产品对每一个景点的停留都有精确的时间控制。整个产品被组合定价,包含相关的交通费用,如飞机、铁路、汽车等。也包含在景点的消费和享受酒店内部的娱乐设施等。这些费用的构成中,约有60%-80%是支付给代理人,10-20%支付当地的住宿,10-20%消费在所参观的地点。也就是说,消费者的消费中有80%-90%支付给了相关公司,仅20%-30%留在当地。
而小旅游则大多为背包客或者以家庭为单位的访客。个人背包客的旅行时间和目的地都更加灵活可变。他们会在住宿处用餐,也利用当地交通出行,他们的饮食、购物、参观都会在当地随游线转移,消费者也有更多的自主权去选择性购买。而旅行开支中,餐饮和购买特产的消费都会直接对本地经济和社会产生直接的贡献。
如果一位游客在大旅游中消费了一万元,可能仅有2000元贡献了地方经济。而一位在小旅游中消费5000元的游客,可能有4000-4500元贡献给了当地经济。大旅游所产生的税收也可能进入总公司所在的大城市,而小旅游的税收则直接进入当地政府。在日本,很多乡村地区通过传统的第一产业的六次产业化形成小旅游模式。所谓六次产业即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延长产业链条,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流通,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开辟光明前景。

主题公园作为“大旅游”的代表,指定期不变地举行具有主题性表演及文娱活动的现代化公园。日本最早的主题公园是1965奶奶在爱知县开园的“博物馆明治村”。这时“主题公园”一词还鲜为人知。以1983年为开端,大规模兴建的东京迪士尼乐园和长崎荷兰村(豪斯登堡的前身)相继开园,全国出现了主题公园热。在泡沫经济开始崩溃的90年代前期,全国各地建了大小约80个主题公园。大型的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其设备投资达数千亿日元。
但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形势剧变,地方城市几乎所有的主题公园都因游客减少而陷入困境。1998年,吴市的“赛艇场”、镰仓市的“电影世界”等中小主题公园相继关闭。这一年除东京迪士尼乐园以外,几乎所有的主题公园游客都比上一年大幅度减少。而东京迪士尼也几乎是经过时间洗礼后唯一成功的主题公园。
日本长崎的豪斯登堡(简称HTB)与东京迪士尼(简称TDL)同样是日本屈指可数的大型主题公园。从开业投资总额来看,HTB超过了TDL,它以再现荷兰的街景为主的环境,由主题公园和高级别墅构成。泡沫经济崩溃后,HTB陷入了严重的经营困境。从右表我们可以对比两者的经营状况:

资料来源:河村诚治《东亚后工业化及地区经济振兴》,原作者数据根据《朝日新闻》2000年3月15日制作

日本东京迪士尼乐园游览地图

1999年HTB把自有土地的账目价格转成了时价,但其账外收益未能解消所积累的赤字。以高级别墅为主的尚未卖出的土地占其总资产约1/4,占其流动资产的一般左右。到2001年,由于主银行放弃了300亿日元的债权,HTB再也不能从银行取得新的贷款,只能靠销售额和折旧基金为主的流动资金来进行经营。

而东京迪士尼乐园主要的成功原因在与其“迪士尼”的内容和与此有关的专利权保护。其专利使用费标准为入场费收入的10%,迪士尼主题或标志的商品、食品销售收入的5%。TDL成功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地理位置,其100公里范围内具有3000万高薪人口居住的首都圈。第三个原因在于压缩了人工费用,乐园全体职员的80%以上为女性临时工。第四个原因是每年都追加投资以保持游客新鲜感。在1800亿日元的初始投资基础上,每年对设施、主题、演出进行约1000亿日元的投资,大量的追加投资使得两次以上入场的游客为90%,10次以上入场的竟然达到40%。第五个原因在于利用外部资金,与有实力的企业进行业务协作,在院内聚集了各种旅游关联企业。第六个原因在于得到了公共资金、设施的支持和服务。行政当局为TDL的开业投入大量资金和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并建立JR浦安站。这种公共资金和低廉的劳动成本一样,成为高回收的源泉,并使土地估价价格上升。泡沫经济崩溃后,全国平均地价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但TDL的土地估价额却涨为账面价格的近10倍。另外,许多元首来访TDL也使之作为民办外交设施产生了无形的资产价值。

总之,日本在主题公园的发展中曾经经历过遍地开花的短暂繁荣,但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遭遇了整体崩溃。而东京迪士尼的成功具有许多高门槛的条件和周密的经营计划,作为特例值得研究,但“大旅游”终究是一种需要谨慎评估的投资形式。在日本盛行一时的开园热,名义上是为了振兴地方经济,但也由于国内产业的“空洞化”所引起,忘记了只有产业兴旺发达,才能产生真正的利益。主题公园的失败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其内部产业链条断裂所引起的进口产品激增,生产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特别是地方中小城市在实施旅游振兴政策时,如果打算通过“大旅游”改变资源配置,应事先进行生产波及效果的分析。而要真正振兴经济,要在发展已有的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能经受后工业化及全球化潮流冲击的新兴产业,提高整体区域的自给能力。

注:本文作者横松宗治先生曾任豪斯登堡项目主任设计师及发展经理,统理整个项目的建设

参考文献:河村诚治,《东亚后工业化及地区经济振兴》,2001

日本长崎豪斯登堡游览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