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在威海双岛湾区规划中,设计的关注点始终紧扣生态环境的保持。基于环境数据建立的雨洪管理将时间和空间作为精明发展的策略。
双岛湾一览
双岛湾位于具有1000公里海岸线的威海市最西端,是进入 威海的西大门,也是威海千公里幸福岸线的起点,距离威海市区20公 里,烟台市60公里,都在1小时的车程车辐射范围内。其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受海洋影响,夏季凉爽宜人。

双岛湾区位及落潮时景象

项目红线及卫星图,湾区内围合了大量渔业养殖
项目旨在对双岛湾进行旅游产业开发,其基地北部为威海, 南面连通三条河流,是咸淡水交汇处。虽然河流的淡水从南 往北汇入大海,但大海的潮水也会周期性向南涌入海湾。这 一区域的生态也因水系产生微妙平衡,而当淡水不能充分汇 入海湾时,冲击岸线的海水将浸没土壤,蒸发后造成土壤的盐碱化。

湾区为海水与淡水交汇处

整个项目红线范围约40平方公里。基地周围包括村落合计1940户、两所学校、三个工业园以及一所监狱。周围农户延岸线围合 渔场,这些渔场的存在使得水湾与大海相连的水面积大大减少,同时减少了海湾的容量, 因此在潮水周期中,海湾的水位将提高。若新建设沿岸布局,便需要填入大量土方以达到安全水位高度,极为浪费,也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冲击。

项目现状用地

开发策略

在这块基地上不论选择一个怎样的开发方案,生态环境的保持始终是双岛湾建设的关键所在,我们提出两条开发策略:
低冲击开发模式:其初始原理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来达到对暴雨所 产生的径流和污染控制,从而使开发区域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从其基本原理出发, 可以延伸至城市规划的各个区域。
可持续开发模式:它是一种保持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而不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开发模式。
灾害管理:防止雨洪和土壤盐碱化
经计算,在大雨伴大潮的防洪最不利情况下,即三条河流在最高洪峰流量并受到最高潮位的顶托 而无法排水入海时,假设平均水位为3m,双岛湾的交汇水面积至少应达到8.1平方公里,而现有 交汇水面为5.8平方公里。因此场地设计中融合雨洪管理至关重要。

使用“水库”方式管理雨洪不仅有很大工程量,也会造成生态影响。我们采用 “湿地”的方式,拦截地表径流,蓄纳洪水,延缓并消减洪峰。植被和土壤也可以减少暴雨径流,补充地下水源, 消除土地盐碱化。

通常的雨洪管理关注雨水量,而我们在项目中还考虑了时间因素以更精细地管理雨洪。通过研究25年潮位的记录资料,潮水从高潮位到平均潮位回落时间普遍为6小时。在最不利情况下,做到雨水6小时的延迟排放,成为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
通过研究历年潮位的记录使我们确定合理的场地设计标高,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土地填方量,降低开发成本,同时有依据地设计出 多种岸线形态,并保证每种形式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分段划定一定标高的绿地(可以是农地),每一块湿地的面积都经过计算,用以滞纳6小时洪水量。设计所形成的源头分段控制可以承受六小时的最不利洪峰,并将控制面积从项目红线内的40平方公里扩大周围到200 平方公里(雨源性河流的端点)。设计用可能的外部空间,而不是硬性提高基础设施的标准。

运用多种方式收集雨水,增大雨水的渗透量, 保持水平衡并降低土壤的盐碱度。通过湿地 净化后的雨水可以达到直接排放的标准。

日常雨水及中水需通过绿地净化系统才能排放进入双岛湾

湾区海水循环

湾区的水环境可以分为水质清洁区和水质交换不利区。在湾区东西两侧,分别有两条引水渠通向养鱼区域,以促进水质的循环。我们在设计中设置水闸系统,发挥水渠的作用。当涨潮时,水渠的进水口闸门打开,出水口关闭。在退潮后,湾区中的水质交换不利区可能堆积污染物,此时打开水渠的出水口,以湾口处清洁的海水在退潮时冲洗内湾,可以促进水质循环。通过高低潮位闸门管理,将单向的交换率低的海水转变成可以长期循环的“河流”。
我们将清水区作为可亲水的水景体验区,将交换稍不利的区域规划为对水质要求较低的游艇度假住宅。

我们保留部分现状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对开发区域的扰动,使场地人文、历史特征得以存留及延续;减少前期大量无目的的征地投入,避免未明确项目用地撂荒;监狱及其劳动空间被保留和改造,并与城市功能安全隔离, 不必做搬迁投入。

设计保留现有岸际和山系。顺应已稳定的水流、洋流习性,减少地质灾害可能,也为场地保留认知记忆的轮廓。

风环境控制
城市开放空间垂直于冬季季候风,顺应夏季盛行风向,使城市夏季凉爽,而冬季可以延长户外活动时间的舒适性。在近地范围通过建筑空间、林带的组合,降低了环境风速,从而赢得更长的舒适户外停留环境。

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
设计以社区的模式构筑有机城市,每个社区作为独立单元满足日常生活许多直接的需要。在公共交通方面,鼓励步行以及自行车,减少小汽车等私人交通出行,减少能源消耗。城市分区块成熟,减少对中心 区巨资投入的依赖,也不必在初期建设大型公共项目。

考虑到水系环境,设计中的道路系统依据尽量不打断水系的原则进行分级悬挂系统的设计,减少横跨桥面也有利于开发的经济性。这一设计也使水上交 通作为公交系统的一部分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