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研究的关注点不仅仅是针对城中村,而是较普遍的城市密集地区是怎么形成的,或者是怎么定义密集地区。这件事情其实影响了规划工作的全过程。所有做规划工作的人都有这个概念:经过设计才能使一个地方密度更高。但如何操作?为什么要让它密度高?对每一个设计人来说是需要厘清的。

1、密集的定义
首先,我查了一下中文词意,关于什么是“密集”,我看到的解释非常简单,就是“人或者物汇聚在一起”,这让我很疑惑,感觉那个指的是集聚,于是我又查了一下集聚的含义,它指的还是“汇合、聚会”。所以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在中文里对“密集”这个概念是不是就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语义不清晰很可能导致我们操作工具和方法的失效。
所以我重新查了一下英文,英文对于“集聚”的定义非常清楚,就是汇聚在一起,而对于“密集”讲到了密度,就是对于集聚的状态和程度是有定义的,集聚到一定程度才能叫密集。就是说密集是在集聚基础上的加密状态,可以这样说吗?密集是一个后生的,不是先天原生就有的一种聚集状态。而我们一直认为规划建设是导致人口密集,实际上规划首先只导致聚集。

2、城市密集区的形成及其多样性
我们通常讲的“城市密集区”这样一个概念指人口和建筑,住在这里的人口比较多,这是我们概念里的密集。另外一个就是建筑量,房屋比较多,设施比较多,这是我们对城市密集区的空间概念。
很容易理解的是,人口加密了就是城市加密了,建筑加密了,也是城市加密。还有几个我们忽略掉了,就是在人口和建筑加密的过程中间发生了什么,我们发现在城市密集区,业态的复杂性增加了,我们去看看新建的小区,基本上商业只有两种业态——吃饭、洗脚,在这个基础上,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卖香港奶粉的,什么时候才会出现配钥匙的,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缝补衣服的,就是说这个业态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加密?

还有就是就业模式多样了,只有在城市的密集区我们的就业模式才可能是多样化的。另外一个是连接方式的多样性。比如香港,已经很密集了,香港从上环到中环、到会展中心,这个地方已经很密集了,我们觉得至少交通不能加密了,但实际上它还在做加密。怎么加密呢?有一个穿越所有建筑的二层连廊,大家去香港的时候可以走一下,你可以坐船从蛇口到上环,你可以在这个连廊里穿过所有的建筑,一直到会展中心,穿过私人的建筑,穿过商业建筑,甚至穿过了警察局,就是说它的连接在增加。当然,我们说社会关系的增加,包括网络所形成的圈层活动的增加,还有人际关联的增加,你租房的就是租户,但是,你转租一间给别人你就是二房东,我认为这都是可以在城市加密上所反映出来的。

3、陈燕萍老师对上下沙做的关于低生活成本住区商业服务设施的研究
有一些例子,大家看一下,这是深大的陈燕萍老师针对上下沙做的研究,第一个数据,就是上下沙的人均店铺数量,显然,莲花村和四季花城都是规划得非常好,而且是充分地考虑和模拟了城市状态的小区,但上下沙的人均店铺拥有量是它们的三倍。通常你开了一个面包店就是面包店,开了一个西餐厅就是西餐厅,但在上下沙看到每一个店都有附加的功能,就是说它在功能加密,我开了一个电话移动业务的店,但是我还卖点早餐、面包、香肠,我还可以开锁,我还可以负责打印。这些功能的叠加也是城市的加密特征,如果功能不能复合化,实际上不可能加密。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手里功能分区明确的规划工具是不是能导致城市加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这种加密需要时间。

4、以人居三《中国人居报告》为例
和密集的形成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就是蔓延是怎么形成的,现在的城市发展都有蔓延的趋势,那么蔓延是怎么造成的呢?
根据人居三会上的《中国人居报告》里面的这张图,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小城市人口的增加,大概是百分之四十量。但是后面有一个道路长度的增加,还有一个道路面积的增加,还有一个排水管网的增加,都大大高于人口增长率,另外公园数量的增加,接近百分之两百。大家想象一下,人口增加是不能叠加的,而后面这几项都是叠加的。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城市的空间增长远远大过人口增长,这是什么造成的?

5、以都江堰为例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是都江堰。都江堰发展了两千多年,旧县城达到十九万人,就是这个桔红色的部分,这就是都江堰的县城。我们深圳的一个规划师为都江堰做了一个丧心病狂的规划,预判它能够在十到二十年内增长到两百万人口,所以做了二环、三环一路扩展下去的一个规划。大家都知道都江堰的历史价值,这是岷江,通过都江堰的水利工程,这四条河全部是人工河,这四条河哺育了整个川西平原,就是说,我们现在这一个规划毁掉了所有川西平原上可耕地和它的传统用水模式。就这样的无限预支土地的发展条件,城市就蔓延开了。九年过去都江堰目前的城市人口32万,说好的高效集聚发展呢?掉过头来,从刚才看到的那些案例我们居然发现规划在制造蔓延!

6、城市密集区的成因-边界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城市密集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实际上密集不是规划造成的,而是边界造成的,我们熟悉的造成密集的边界有哪些?第一类是工事,比如我们说的城墙,古代有了城墙以后,城市内的人口不断增加。
还有一类资源是自然边界,这边靠水、那边靠山,所以这个地方只能是高密度的发展。当然还有自然资源,资源不足它也要相对有效地集中发展,像北京,由于南水北调工程,现在整个华北地区北京是唯一一个不缺水的城市,难道这是限制发展吗?是限制人口吗?所以我们的规划有很多时候心猿意马,我们想的是走向这个方向,但实际上我们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还有一类造成密集的原因,是我们经常忽视的,就是权力的边界。这里最关键的一个案例就是大家都能明白的深圳的城中村,因为这是你的权力范围,你们村的用地就这么大,所以你多少的发展愿望、资本和能力都要在这个范围内去扩张,这就实现了不断的加密。
当然,规划也是加密的手段,我后面会讲得稍微详细一些,规划通过什么来实现加密。比如功能限制,高度限制等都会导致加密。规定能够导致加密,但是不是直接的,还需要时间与周围要素配合。

7、以巴塞罗那为例

我们再来看,这是古罗马时期的巴塞罗那。最早的巴塞罗那是一个集市,在古罗马时期以前它是一个集,大家在这里赶集,是一个自然聚集的状态。到了古罗马时期,有外来的蛮族,它要抵御外侵,所以它就要建城墙。在城墙建立之后,巴塞罗那城内不断加密。

到了现代城市,这是1859年塞尔达做的巴塞罗那规划,从这里看到,边界消失,这个城市开始迅速蔓延。

8、以古代洛阳为例

这是我们关注的隋唐的洛阳,隋唐洛阳一开始就有城墙,它的规划人口是20万人,但是到唐朝鼎盛时期它住了140万人口,也就是说它历经百余年发展的密度到了2万人一平方公里。我们今天认为,2万人一平方公里,如果没有小高层我们都不敢想,我们普通的小区规划也就是一平方公里8000到10000人的规模。而且我们规划设定的这个密度还可以发生“加密”吗?

9、以岗厦为例

我们再看一下岗厦。岗厦改造以前的毛容积率大概是2.3,居住人口是6.8万,改造以后平均的容积率比原来翻了一番,但居住人口是7000人。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是不是绝对的准确,我这上面标出了数据来源。我们可以这样想,按照这种模式,经过旧改,城市更新以后,我们如果不增加城市人口,深圳不再增加一个外来人口,我们的城市面积要增加十倍,原来这个地方可以住68000人,我们规划完了,容积率也增加了,只能住7000人,我们的城市难道不是要扩大十倍吗?规划确在制造蔓延。

10、以湖贝为例

这是湖贝的数据对比,湖贝加上古村和现在城中村新村,平均容积率大概2.6,住了50000人,改造后的平均容积率做到了7.96,是原来的三到四倍,但是居住的人口大概10000多人。排除这种革命性的改变对社会和经济的扰动巨大不说,显而易见的是人口密度降低,连接和在地就业都大大降低了。

11、规划造成了蔓延?容积率失效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规划在制造城市的蔓延,规划用来干预城市密度的工具就是容积率,从我们现有的经验来看,我们用容积率来管理城市的加密是失效的。
我们从逻辑上来说它应该是有效的,也许是城中村人均居住面积窄,我现在改善了,所以人口下降了。但是,人均居住面积不断上升是城市的发展趋势吗?各位都清楚,现在城市住宅人均居住面积是在上升吗?或者说是在上升式发展的持续方向吗?显然不是,它会在35m²/人有一个停顿期,然后开始下降的。
我对这个很感兴趣,首先规划实际造成了蔓延,第二,我们规划里用来管理密度的工具失效了。

12、以巴黎变化为例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样一个研究,这是巴黎一个选定区域发展的过程,从1800年开始每五十年一次观察选定区域的密度变化。大家看一下,这里头有一个很关键的数据叫占地率,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覆盖率,覆盖率从83到77、到66,它的层数基本不变,容积率显著在增长,而且是一个很高的容积率。这里我规划了一个分界线,在这之后容积率降了。层数没有变化,实际上是因为覆盖率变化了,覆盖率变化了以后,我们的容积率大幅度下降。这让我们意识到覆盖率是参与影响实际密度的。

13、以欧洲城市变化为例

还有欧洲城市的变化,我们来看一下。同样也是有一个分界的,我们看一下威尼斯、阿姆斯特丹这几个城市,它的覆盖率大概都是60左右,建筑5层,它的密度大概2.8、2.4、1.9,都在2左右。我们看一下阿姆斯托,它的建筑层数到了10,但它的覆盖率25,容积率才到了2.3。如果我们想象一下,它的层数跟原来一样,还是五层的,它的容积率就大大降低。我们可以看出降低覆盖率之后,提升容积率靠加高建筑。

14、以香港变化为例

我们看一个直观一点的照片,左边这个是1955年的香港,我们可以说它密度不高,实际上不是的,它的覆盖率非常高。今天的维港在原有覆盖率的基础上加高了,所以我们可不可以说,城市的发展首先是覆盖率的增长,再加上高度,这才是城市密集的要义,就是城市加密是有规律和节奏的。

15、容积率失效的原因

为什么我说容积率会失效?我们读书的时候第一天上课我的老师就告诉我,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就是说,做一个器皿,只有当它中间什么也没有的时候才能作为一个器物使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就是说你开了门窗的一个房间,只有中间是空的才能用,也就是说我们要用的是空间。我们再回去想一下我们的容积率,它能不能反映城市空间的包被形态?不能够,尤其是在覆盖率低于百分之六十之后,我们的容积率不能够反映城市空间是被绿色围合的?被两边密集的建筑围合?被街道围合?有人说覆盖率加上高度,实际就是容积率的内容。但是,容积率不能够反映城市空间的状态、形态,也就是说,我不能够通过容积率来判断这个城市可以如何实现加密的。

16、国家和地方规范对覆盖率和容积率的限定

这里有几个规范我觉得大家都熟悉,我们基本上对建筑的占地是有限制的,限制建筑的覆盖率,开放容积率,这正是容积率开始失效的关键所在。在覆盖率大部分低于30%的情况下,容积率只能选择高层建筑来加密,但是高层除了增加建筑的面积,并不能实现加密的另外四个要素。

17、以东京的土地利用为例

我刚才讲到了两个规划可以实现加密的策略,一个是功能,规划里可以通过功能来实现加密。我们看一下左侧,东京所有建设用地里大概用作住宅的用地限制是57.7%,接近60%是住宅用地,独立住宅,也就是别墅有多少?33%。深圳的居住用地按照总规占多少?25%。参照我前面讲的权力限定原则,我们的楼价为什么这么贵那还不清楚吗?

我们说深圳没有地了这句话是个伪命题,我们指的是没有居住的地,我们缺少居住用地,我们现在在前海、后海建了那么多写字楼,人均办公面积低到了失效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要规划它是办公用地?这是在浪费用地。因为按照我们的规范比例,住宅只能有那么多。参照一下,巴黎城区居住用地占67%,东京59%。所以说,我们的居住为什么要拔高到这么高的容积率,我们的规范有问题,我们的规划有问题,我们规划秉持的原则有问题。

城市密集区加密的节奏是有一个过程的。它首先主动使用的加密工具是覆盖率,然后再在这个覆盖率的程度上加高,这个城市的密集区就开始形成了。加密有两个很重要的影响要素,一个就是要有时间,它是靠时间来逐步形成的,不是通过规划创造出来的,规划很难创造出密集区。第二,要有混合度,我们要反思功能压划为僵化规条的用地规划。我们对一块土地定义功能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在破坏这个城市的混合度和多样性。覆盖率反映了我们对土地空间控制的有效性,并在时间的作用下有效形成城市的多样性。

18、城市密集区改造更新的可能方式
这些已经存在的密集地区还能更新改造吗?我不太同意我们现在说的把白石洲拆了建新的居住区,或者把湖贝拆了建新的居住区,这个做法叫更新吗?这不叫更新,这是革命,这是revolution,我建议以一种evolution的方式来实现更新。
首先,要建立一个启动旧改的机制,我们现在启动旧改的机制是什么?依赖于一个静态的规划来决定这个地方要不要启动改造。其实为什么要改造?因为建筑不安全了,管网陈旧了,交通设施过不去了等等,这些原因不是静态规划所能够表达的。它可以由政府来启动,可以由原住民来启动,所以它需要一个倡议到参与式规划设计的过程,来讲清楚为什么我们要旧改这个片区,它的问题是什么?

第二个就是要开展社会影响力评估。其实,我很奇怪,所有的人都认为罗湖那个公园搬了是一个大事,怎么能把一个自然生态里长了几百年的树搬了?但各位,这个地方有五万人要搬,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所受的教育全都受到彻底的扰动,这难道不应该有一个评估吗?我们非常认同应该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做评估,但是为什么不需要对社会生态的扰动做评估呢?
社会影响力评估,很重要的就是要设定人口扰动的红线,如果说有一半的人要搬迁,或者说要移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近乎颠覆性的扰动,如果扰动达到百分之二十的人就已经是红线了。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地区的社会影响,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因为这个方案要发生搬迁,要失所,要离开,这就是一个红线。如果设定这个地方做更新,影响的人口数量应该是百分之二十以下,这样我们还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来维系这个地方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关联度。如果能够实现相当量的常住民留下,以在地权利为主的更新方式和方案就是非常重要的。白石洲产权相关的原住民只有两千多人,而在地的居民,我们所说的常住民是几万人,白石洲十五万人以上全部是外来人口,他们长期居住在这儿。所以我认为,在地权利比常住民权利更重要,因为他们是人口的核心。我们刚才说启动人口扰动的红线不是针对原住民,更是针对常住民,长期住在这儿的人他的人口扰动红线就应该低,换言之,这些人口的主动性,他作为主体的变更方案才是一个有效的方案。当然政府可以用一些手段来奖励和促成他们的更新意愿。

19、以日本京都限高为例
通过形态学管理来减少空间文化的破坏,这是规划师应该做的。我经常说限高这一件事就能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我看了一下京都的保护方案,没有说要修旧如旧,但有一个原则,很重要,这是刚性的条件,就是限高。在这些密集区,覆盖率已经足够大的时候,你只要限高,资本就没有兴趣,大资本就是通过彻底改变这个地方的原有秩序来实现自己的利润。大资本没有兴趣我们就有机会实现缓慢的更新改造。当然,一旦慢下来,我们的文化、社会体验的原真性就能够有机会保持下来。

20、将巴黎、东京和深圳进行对比
城市形态学有多重要?大家看一下,左边是巴黎,巴黎实现了每平方公里两万人的居住密度,深圳现在是两万六千人,比它略高一点。巴黎只有拉德芳斯地区是高层,大面积地区都是多层致密的地区,平均六、七层。右边这个是东京,我们可以看到,高层建筑实际上非常集中在几个点——银座、涩谷,就那一带有高层,大面积是非常致密、低矮的社区。我无法想象的是,我拿到的东京资料,在东京的二十三区以内,东京平均的房子层数只有2.6层,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城市的舒适度,大部分的地区都还保持着传统的文化街区、小住宅,文化不会有原真性的破坏,所以我认为以形态学管理城市非常重要。

这是深圳,大家可以给我描述一下它的形态吗?只有一种形态,不管巴黎还是东京我们都可以想象它有传统街区,多层街区,有高层繁华的商业区,深圳有几种形态?大家看一下近处的这些城中村正在逐渐被消灭,我们最后只有一种形态,城市走向了它魅力的反面,我们要建魅力城市,实际上我们在用规划手段不断使它走向另一个方向,它只有一种文化,集中的、商业的、大面积的商户综合体这样一种城市空间形态。

21、城市形态管理能够改变一个城市的气质

为什么说让城市的层数低下来是很重要的?大家看一下,左右这两张图里黑白的面积是相等的,大家再回想一下老子的那句话,我们如果要用的是空间,这里面黑色的是空间,我们能用的是哪一种空间?面积相同,我不改变面积的情况下,这是曼哈顿半岛现在的状况,如果我改变它的空间形态,这就是它的高度形态所发生的变化,对应的这是真实的曼哈顿,如果我们用这种形态来建设,曼哈顿只有这么高。实际上我们通过形态管理能够完全改变一个城市的气质。

这是英国的一个规划研究,这是政府发布的一个研究,这几个形态居住的强度是一样的,每一个都是75户,容积率略有变化,但是覆盖率有巨大的变化,第一个高层的覆盖率可能只有5%,多层的达到30%,别墅这个低层的达到了38%。我们再回想一下我们用的工具,我们用来做规划的工具,实际上我们给了城市什么样的机会,我们塑造的空间有几种形态,能够给这个城市文化几种发展的机会?

22、多元更新模式设计
刚才我讲到密集街区的形成,必须有时间的参与,所以,密集街区一定是历史街区,不加入时间很难形成真正的高密度城区。
对于这些历史街区的更新模式有几种,有政府主导下的、开发商主导下的、居民自发的,还有小规模更新的,对于这几种我们都做了一些研究,可能每种都有不同的问题,所以规划的干预是有必要的。我讲了那么多,不是说规划不必要,我经常听到一句话,城中村发展得挺好的,根本不需要规划师,没有规划的时候这个地方发展得更好。我不太认可这句话,我认为规划的干预是有必要的,只是说我们规划的时候要清楚,我们手里有什么工具,干预的方向是什么。我们的方式也就是“存在优先”的改造方针,以产权细胞为单位,比较小的规模来做的这样一个街区式的更新,我们的目标是它能够保持多样性,风貌能够稳定,历史能够连续。

23、以台北60后中低层公寓微改造为例

这是我在台北看到的,即便是这样的老旧社区,如果说逐步更新的话,它会实现城市的现代化。还有一个方案是对每个街道的街角做了很小的改造,这个改造计划叫“毛线城市”,就是它一点一点地编织,能够形成绿网。原来这个像城中村一样的片区,因为每一个街角种一棵树,慢慢能编织出体验完全不一样的城市。

24、更新模式的成本考量
我们现在谈到改造的时候有一个不可以躲开的词,就是说我们是不是让开发商有收益,他要有足够的利润才有能动性来做改造。看一下我们的更新成本,政府要改造这个片区,它要收购土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赔偿给农民的费用,土地购置的费用。第二,政府花了钱,不能不收益,出让给开发商还得收益一笔钱,这是收益的部分。这两笔地价构成房屋成本最大的部分,建造成本不变,我们已经能够感觉到建造成本以外的部分真正影响了房价。如果我们现在以小单位合作式的方式来做建设,同样的建造成本,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房价有很多机会在密集地区更新之后还能够维持一个比较理性、比较低的成本,让低收入阶层能够有机会入住,因为它没有真正推高这个地方价格的这两部分投入。

我讲到低收入阶层的时候大家不要脑子里马上想到劳动密集型的工人,我看到的情况是,现在最严重的贫困阶层是大学生,从毕业开始大学生就迅速进入这个城市的贫困阶层,在深圳你很容易就变成贫困阶层,但是他们是这个城市的活力之源,难道要把他们都赶到关外去吗?

25、湖贝旧村需要跟新村共同活下去

我认为旧村的单独保留不能独立地活下去,把旧村扔到一堆高层中间是一个可怕的城市形态,这个形态不是一个能活下去的形态。相当于斩断所有根系的一个植物,还要如何保持它的活力。我走访了多次以后,发现旧村实际上跟新村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新村那么多人的消费旧村不能活下来,所以保持新村与旧村的关联性,是更重要的。当然,没有东门市场湖贝也不能独活。所以,我建议在旧村的外围应该有一个多层的缓冲区。我认为罗湖公园是否保留远比不上常住民保留重要。人口的扰动比对自然的扰动是更糟糕的一件事情。

这个多层的区,大家可以看出,实际上我认为城中村里大面积是不需要拆的,高密度的多层区它的效率不比高层低,而它的改良是为配合现在城中老村这部分居民的生活、就业、消费。同时,它能够保持这个片区社会的多样性,因为是高密度社区,有钱人不会去住非常密集的社区,里面每一个单元都很小,它保持了符合低收入阶层的各种特质,我们改善的只是环境,不是要连根拔起社会的经济关联。华润出了一个难题给所有想要留下老村的人,它说我认为我们就算把老村留给你们,这个老村也活不下去,我觉得他们说的是对的。

26、更新改造模式里政府应该做什么?

现在的旧城更新最普遍的是全面的商业化,让它变成商业街,实际上就是要把老村里的人口扰动再一次加大,把他们置换出来,变成一个小资能够进入的,有咖啡、有精品店、有文创进入的这样一个片区,保留一些表演性的,像舞台布景一样。

所以我认为政府可以在这里头做一些协助,它可以选择一些领航者建筑,做一些改造的示范,做设施、街巷空间的改造和一些公租房,确保这个片区的社会生态是有一定厚度的。现在湖贝里有很多有钱人,那些做海鲜生意的有很多是大佬,身家上亿不奇怪,但是他们住在那儿,因为他们工作方便。

这里面也有打工的,湖贝的商业基本上二十四小时不停,凌晨有凌晨的业态,白天有白天的业态,实际上它的社会生态和就业业态很有厚度。这个厚度保证了优异的就业率。有个研究表明,同样的商业面积,像湖贝这样的沿街商业,与万象城这样的集中商业先相比,就业人数是1.4-1.9倍。

27、城市密集区更新模式设计–产权/股权化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将具体产权向股权化转变,会降低协调成本,也是外部资金比较温和地进入旧改的方式。先要有一套换算机制,然后搭建一个股权的可交易平台,这个换算的基础是对未来租金的预期判断,所以可以屏蔽掉很多盲目追求利润的大资本。你可以第一时间选择退出,马上就可以卖掉你的股权。也可以选择参与建设,选择再投资,这里面就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可能性。

28、城市加密还意味着……

我再次回顾一下,城市加密不仅是人口加密,也不仅仅是建筑加密,它还有业态复杂性的增加,就业模式多样性的增加和连接方式的更多样。

29、案例分析
我举一个小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在连接方式上再加密。
这个片区容积率是1.67,现在的覆盖率是61%,基本上覆盖率饱和。
这其中有一户是这样的,建筑面积大概有220平方米,这是一个破房子,这里有一个老人,没有工作,也没有钱,也没有自更新的能力。房子破旧到他二楼都不去,因为楼梯已经很不安全了,楼上还漏雨,在楼下生活也是非常艰难的。这种房子是需要启动旧改的,它需要更新和改造,但是它可能有的改造方式是什么?
我们做了一点研究,发现老人的生活范围大概是30-40㎡。我们以此为基本要求做了一个产权、建筑、社会的较复合的更新计划。首先掏了一个天井,就是解决采光和通风的问题。他一个人需求三四十平米就够了,其他的面积他可以拿出来信托,信托给一个公司,信托公司可以通过募集做这样的改造。

它改造后可以变成两个产权人,我们设计的是这个老人可以独立地穿过这个院落,他能够有一个完整的生活空间。这一户,这边有一个沿街的店面,他还有楼上居住的空间,它的面积大概是134平米,现在很多做生意的人都是这样的,这样可以住下一家五口的面积。

还可不可以再加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同一个建筑里加密了两个家庭的社会关系,但还可以再加密。我们看一下,这个老人保持了他的这部分生活空间,同时我们把楼梯换了一个方向,也从院落上楼。这个店铺还可以独立地租出去,独立地租给一个经商的人,楼上专门居住人。也就是说,我这个房子可以做到三个产权人。我们在日本京都看到一个街角的小店,它一共有二十个产权人,产权人增加是会增加稳定性的,风貌街区产权的丰富性越大,复杂和交叉度越大,它的稳定性越大,能够保持历史要素的可能性越大。

30、反思规划,探索城市未来发展救赎之路

改造的边界条件越多,越可能实现逐步的温和改造,这就是我们说的evolution的发展方式。简化的社会关系背后就是一个简化的城市空间。

城市密集区有巨大的信息量,能够生发规划所不能做到的城市活力,其中也许隐藏着当代城市问题的救赎之道,所以,请选择evolution而不是revolution。

(PS:本文由土木再生整理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