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松宗治 低冲击发展实践
低冲击发展实践
WeChat ID ykldsz
About Feature 宣传和交流对现状低扰动度,对生态友好,对人文关怀的低冲击的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请关注深圳市雅克兰德设计
网站: www.apecland.com
古代城市——奈良(平城京)
伴随着古代日本大和王权(天皇权力)的确立,公元710年,日本效仿唐朝,在政治和行政上采用律令制度,建立起了真正的都城制城市“平城京(现在的奈良市)”。一般认为它是以长安和北魏洛阳城为模型建立的。
平城京,东西4.3km(包含城外部分共6.3km)、南北4.7km、面积24 km2。在北端中央设置了平城宫,以南门(朱雀门)为起点朱雀大路贯穿中央南北,在南端设置了罗城门。与朱雀大路并行的南北大道从一坊大路开始到四坊大路为止,东西共计9
条,东西并行的大道从北一条大路开始往南到九条大路为止,一共10条,这样便形成了格子状的分隔图。也有其四周被罗城(城墙)包围的说法。但是,一般来说日本古代都城的周围都没有城墙包围。这是与大陆的都城制城市最大的不同点。
据推定,鼎盛时期的人口有10万人。在城里也可看到唐朝、新罗和远道而来的印度人。对当时的日本人来说,丝绸之路从长安向东一直延伸到了平城京。平城京作为“丝绸之路的终点”,天平文化在此诞生,这里成为国际化城市。然而,即使是如此繁华的平城京,水系基础设施也不甚完备。附近没有大河流,水运规模也很小,水源的供给及下水道的排水状况都不理想,卫生状态也欠佳。作为平城京建设范本的长安的水利状况也不好,这可能是五代以后迁都到洛阳和开封的一个原因。所以,平城京在不到1个世纪的时间里就失去了首都的地位。794年迁都“平安京(现在的京都)”。
迁都平安京后,平城京就衰退了,只是作为大规模寺院和与此相关人士的城市得以继续留存。到了近世,随着参拜寺庙这种旅行方式的兴起,城市东北部的奈良町迎来了众多的游客才再次繁荣起来。
现在,奈良作为日本屈指可数的著名旅游城市,每年有大约1400万人到此旅游。另外,它还有大阪的卫星城市(住宅城市)的功能。现在全市有28 km2,人口36万。
中世纪城市——镰 仓
武家(武士)集团,作为武装集团起着保卫贵族阶级、维持城市治安、维护已开垦农田的作用。12世纪后期权力逐渐增大,最初得到强大权力的平氏,在京都建立根据地的同时,为与大陆开展贸易在现在的神户开设了港口。
12世纪末,一直与平氏对抗的另一个武士集团——源氏将平氏消灭,确立了权力。作为和贵族政治(朝廷)相分离的政权,1185年以后,在东日本的镰仓设立了幕府(中央政府)。在日本史上,将这个时期以后叫做“中世纪”。源氏幕府在这个地方一直存续到了1333年。
源氏选择镰仓作为其幕府所在地的理由是,为了避开过去的遗留势力集聚的近畿(京都及其周边),另外一个重要的理由是这个地方的自然和地形是南侧靠海,其他三面
环山,有利于防御。 为了和宋朝进行贸易在海边建立了港口,但是因为海象条件不合适,最终停止了。
它以京都(平安京)的朱雀大路为参考,把从海边开始向北的大道(后称为“若宫大路”)作为城市的中轴线。东西南北每隔100米建设街道。在若宫大路的东西约300米处建有与它平行的“小町大路”和“今大路”,形成了南北的主干道路。东西方向上,从北向南建有横大路,大町大路,东大路。这六条大路所呈现的稍稍歪斜的格子状街道结构,继承了古代城市(平城京、平安京等)的都城制城市的建设理念,但是与古代城市相比规模较小,与自然条件相适应为其显著特点。与“理念型”古代律令政治产生的理念过多(也就是没有与当地的自然地形相适应)的古代都城制城市相比,武士阶级的“重视现实”的理念也在城市规划上体现了出来。
幕府城市镰仓,因内乱在1333年被烧毁。京都再次成为幕府所在地。此后镰仓衰败。
可以想象那种在田地里散落着许多寺庙的田园风光。在江户时代后半期(18—19世纪中叶),这里成为历史名胜地,很多江户(东京)的游客来此旅游,这里才恢复了些许繁华热闹。
镰仓再次重回人们的视线是进入近代之后。它作为疗养城市再次被关注。新时代的新兴中产阶级,随着到海边疗养的这股风潮,在镰仓购买海滨别墅。在东日本,镰仓有悠久的历史、众多寺院神社矗立、面向大海、三面被苍翠的群山环抱。新时代的政治家、经济学家、高级军人、知识阶层、艺术家们在此建造别墅或疗养,镰仓成为了这样的城市。
之后,随着19世纪末铁路的发展,镰仓进入了东京通勤圈的范围,作为中产阶级的睡城得到了发展。从东京和大阪之间的铁路干线——东海道线分出了支线(横须贺线)。分支点的大船地区作为交通要道在近代发展成为产业集中地带。镰仓古都这个城市位于大船分支点向支线延伸的一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增长期的开发浪潮也波及到了这个古都。13世纪的幕府所在地、现在的鹤冈八幡宫的后山,因为要建造公寓而面临被破坏的危机。反对开发、保护古都的市民运动高涨,1966年制定了“关于古都历史风土保存的特别措施法”。 古城旧街道的主要部分和周围的绿地作为“历史风土保存地区”,在该法律的保护下,房地产开发行为被严格限制。类似于这样的城市保护措施是日本初次在法律上进行的尝试。现在,古都镰仓作为旅游、历史、宗教城市汇集了很多人。镰仓市全市面积为40km2、人口为17万。
这里介绍了“中世纪”的代表城市镰仓。中世纪古城镰仓的功能是政治中枢。还有很多的佛教寺院在此。在大型的佛教寺院里,很多僧人学习当时最先进的佛教知识—禅宗,从中国大陆而来的僧侣也在此居住,镰仓宛如中国的一个小城市。
不只是在日本,中世纪是“多元的”。城市也有宗教城市、港口城市、贸易城市等多种形式。宗教城市中有大规模的寺院,作为大陆及国内流通据点的港口城市等也都得以发展。另外,比如(翻译注:日本一个城市)这样的贸易城市,有交易广场,城市的运营也交给了市民,由此产生了近代化发展萌芽——市民性共同体(自治)。
近世城市——中 津
现在日本地方上的很多主要城市都是以近世城下町为起源的。这里将通过西日本的典型近世城下町“中津”,对近代城市的特征进行概述。它是进入近代,引进铁路及发展近代企业后发展起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城市。
中津是在战乱结束后的1587年,进入黑田氏的统治范围,成为其城下町。黑天氏放弃了为了战斗而设计成小山式样的古城,开始了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城下町建设。考虑到与京都、大阪的直接水运交通,城下町建设在中津川(山国川)的三角地带。继黑田氏后(1600年)由细川氏大致完成了其建设。
细川氏对中津的领地进行了详细的勘察。此次土地勘察使用了全国的统一标准和度量衡,对土地的生产性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统一的度量衡,是形成近世武士家族社会(近世封建制,幕藩体制)经济基础的制度。作为都市的城下町在1620年基本完成。
奥平氏统治时期的城下町的人口,在近世中期18世纪初有5,000 人,在近世末期19世纪中期约有4,000 人。在城下町之外的农村地区,中津领地上居住的人口约有6万人。据推测,领地里的人口中约有10%是武士家族、町人、工匠这样的非农民阶层,约90%是农民阶层和在城下町之外的兼职商人、工匠。农民生产的粮食作为税收被征
收,在城下町交易,获得的货币用于藩(领)经济运行,城下町也是市场。全国的陆地交通网状干线道路从这里通过。这些道路和商人所在地(町地)交汇的地方成为繁华街道。与京都、大阪连接的濑户内海航线的主要港口建设在了流经城下町西郊的中津川(山国川)的入河口处,这里的市场交易也非常兴隆。
城下町的外城墙被海(濑户内海)、河(山国川)、濠沟所包围,有六个出入口。武士家族用地,城周边为上级武士区域、下级武士用地被分配在出入城下町的两处出入口的街道处。商人用地分配在城下町街道的两侧。
中津作为商都,得益于经济的支撑,文化也很繁荣。文化的中心是儒学,到了近世后期兰学(荷兰学)也很兴盛。荷兰医学的书首次被翻译成了日文,也出现了日语和荷兰语的词典。这样的儒学、兰学研究的氛围也孕育了近代思想家——福泽渝吉。
1868年,权力从将军转移到天皇(王政复古、明治维新),藩改制为县(废藩置县),废除了地方领主(大名),作为地方统治中心的城堡也被拆除。在行政划分上虽被编入大分县,但此后仍作为商都、濑户内海西端的港口城市而繁荣。
另外,为了让失去身份的旧武士阶级自食其力,相关的制丝、纺织工业得到了发展。周边农村生产的生丝为了出口,桑树种植也很兴盛。1897年开通了铁路。棉布制造业也从明治初期的工场手工业发展为近代的纺织工厂。铁路的开通、北九州的煤炭开发、煤炭和钢铁工业的结合对中津的近代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条铁路从中津延伸到九州内陆,内陆农村的劳动力和农产品也被运到了中津。以前上层武士居住的地区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这里也为商业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00年前后在日本全国推进建设的铁路网,改变了至此为止的近世城市,成为大规模改变城市规划的一个契机。因为使用土地方面的限制,很多情况是填埋城下町外围的外护城河,在这之上建铁路。同时铁路车站也建在了城下町的外面。因为出现了铁路车站这个新的“城市中心”,以前同心圆状的(单个中心)的城下町,转变为“双中心城市”, 中津有了面积更大的城市用地,派生出了更多的城市功能。
近世中期人口约有5,000 人的城下町,因为土地使用上废除了身份的限制,1890年人口达到了15,000 人,是以前的3倍。1925年,铺设了自来水、也建立了公会堂等公共设施。1929年时人口已经超过3万人,开始施行市制。
进入1940年代后,战争体制进一步强化,建立了很多的钢铁、机械等工厂。战败后的1947年的人口,因军人复员和部分人从荒废地流动到此等原因快速增加超过5万人。1955年即将进入经济高度成长期时人口达到7万人,全市面积55km2。
196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进入高度增长期。中津地区没有进入全国各地指定的临海工业地带的 “新产都”和工业开发据点地区。另外既有的纤维产业的经营情况也每况愈下。作为商业基础的农产品也因农户的急剧减少而不断衰退。取而代之的是东陶(TOTO)等窑业相关的产业进入该地区。1970年,该市南侧盲目扩大新建新街区,一条新建的高架铁路隔开了新街区。另外,将国道的主干线移出中心街区,让南北地区在空间获得统一。(后来这条国道干线沿线出现了很多商业设施,导致该地区景观方面比较杂乱。)
1970年代后半期开始,为了吸引汽车制造相关工厂来此投资,在市东部沿海区域设立工业用地和改造港口。2004年小型汽车制造厂大发汽车在此设立了总部工厂。17世纪以来,中津的旧街区一直是紧凑型的,到了现代,和其他众多的近世城下町一样,在其郊外沿海区域设立了工业用地。虽然不是人口集中地区,但从经济上和城市结构上来说,这里也成了的新“中心”。
从1999年开始到2006年,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之前的约3,200处的基础自治体(市町村)合并减少到1,800处。目的是“强化基础自治体财政力”和“基础自治体规模扩大后中央下方更多权力”。汽车化(motorization)的发展,使广域行政的推进成为可能。中津市也在2005年合并山国川上游流域(南方)的4个町村。整个区域约491km2,人口有85,000 人。
这里,结合前述的东部工业地区的形成,展现现代城市中津的大概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