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冲击发展实践 吴文媛
关于农村地区规划,目前有两种思潮是值得警惕的。一种认为农村地区根本不需要规划,具有天然生成的有机发展规律;另一种认为农村地区普遍规划落后,亟待各种设计提升。在这里,后一种思潮带有明显的优越感。因而,规划中很普遍的是带入更多先进的设施和技术,以及大量公共服务,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与现实不能衔接,从而不可展开也不可持续。而前一种思潮具有似是而非的真实感。它遮蔽了传统农村从产业发展到资源利用到社会机构组织整全配合的“多规合一”这一事实,以一种文艺的态度将农村规划推向充满不确定性,从而无法实现科学规划的解释之中。
根据《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认定管理办法》以及《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有关要求,2015年1月农业部组织了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审核工作。
其中广东省有七个试点区域,而佛山市顺德区是广东省唯一一个位于发达地区的农业示范区,我们公司有幸承接了顺德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8.24km²核心区的规划与设计。我们尝试放下熟识的设计思路和工具,以学习、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态度,探索农业地区的规划方法。
我们认为农村按其所处区位,基本可分为专业农区与城市近郊农村两类。在我们以往的经验里,我们对近郊农村的定位有一些思考,近郊农村现在的功能和意义大略有五点:第一,近郊农村可以作为环境屏障,阻止城市无序蔓延;第二,提供近郊农村农业人口安养晚年的地方;第三,提供一种低成本生活的可能性;第四,改善食物安全里程,提供丰富的商品性作物;第五,满足城市低密度居住外扩的需求。对于城市近郊农村来说,比照邻近城市的特征,其发展和命运呈现更多变的选择性。而对于一个专业农区,我们认为以农业发展本身为核心目标是必要的。
(注:食物里程指的是消费者消费与食物原产地之间的距离。食物里程高,表示食物经过漫长的运送过程,而且对于果蔬和肉类来说,食物里程越高则表示该食品越不新鲜。)
1、通过对农业发展渊源的梳理,找到适合当地农业产出结构
一般一个专业农区,其产品的演变和走向,与其地理、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与当地社会结构、从业技能者互为因果,也与习惯性市场及扩展市场互相促进,这些因素决定了我们对该产区的产出模型的判断。
顺德境内绝大部分为冲积土壤,富含多种有机物质,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历史上,从宋代便开始大规模围垦筑堤,塞堑为塘,叠土成基,大兴基塘农业。顺德处于西北江三角洲的下游, 经常受洪涝灾害, 低洼田地多,修建水利工程是发展农业的首要条件。除了修筑堤坝, 还要将低洼田地开挖成池塘蓄水以防涝, 池塘与池塘之间、池塘与河涌之间, 用闸窦相连贯通, 整个基塘区就形成了一个有排灌作用的庞大水利系统,而基塘区内的农作制度就在这个水利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
顺德农民传统上主要以基面作物的变化、基与塘比例的转换来应对市场变化, 从而配合经济的转型,同时形成一种生态循环的典型生产模式,这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地关系是匹配的。晚清时顺德的基面与鱼塘比例是6:4,这与当时桑丝纺织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蓬勃发展相配合。后期由于鱼塘的淡水养殖的技术发展, 塘的价值则远远超过基面, 人们不断扩大鱼塘的面积, 缩小基的面积, 基面与鱼塘的比例逐渐发展为3:7直至今日的2:8。因此,随着农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多元化的养殖技术发展,“桑基+鱼塘”这种低效率的有自给自足色彩的农业混种互养模式逐渐被高效的养殖业替代了。
顺德农人自我选择放弃了基塘混合、两头低效的传统模式,使渔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有了可能。
2、通过研究,找到适合当地农业生及人地关系的组织结构
产业组织结构包括对最小生产单元的判断及单元产出能力增长空间的估算,这类似城市规划中对一个发展组团的定义。但是比之城市组团,生产单元的判断则更具有技术逻辑的内核,因为这个核与土地资源状况会长远构成农产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单元细胞,而这些细胞以什么方式组合影响了总的体量和发展方式。
农业研究的一个倾向性意见是,农民合作社能够有效实现组织结构与现代化农业的匹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它能够沟通小生产与大市场。但是,中国农业的现状却是小生产与大市场主要通过龙头产业来对接。龙头企业在小生产走向大市场中起到了推动和带头作用,但它的作用是具有周期性的,因为龙头企业本身具有局限性和发展困境。第一,国家惠农政策对龙头企业的支持越来越透明,再很难直接将补贴转化为收入;第二,龙头企业不能实现按交易量分配所得的合作原则,长远会损害其他农户的权益,使合作不可持续。
其实龙头企业也很聪明,为了摆脱自身困境,他们也在自我转型,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放弃产品的直接生产与加工,只做营销、物流和技术提升。如果龙头产业退出直接生产,农业生产又会回到小农模式。不管龙头产业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和具有吸引力,政府应该推动“龙头企业+小农”向真正的“合作社+大农模式”转型。合作社有几个典型的特点:第一,社员高度关心合作社经营与发展;第二,利益分配由农户与合作社交易量决定;第三,合作社对社区有某种公共服务职能。
从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来看,需要从业者对土地和产品都要有责任心,同时要求从业单元深度卷入市场分工,在农业及涉农产业领域里充分就业。国际上普遍采用家庭农场生产单元模式,认为其是最理想的模式。家庭经营的优点可以归纳为:第一,具有自由和独立性,可以激励人的勤奋;第二,具有由拥有土地和得以安居所代表的职业安定性;第三,从制度上保证了公正而彻底的自由竞争。合作社要以家庭农场为基本单元,培育合作社的社员基础,将专业家庭渔场作为合作社的基本成员。这样会使产业链得到纵向延伸,把大部分利润还原于农民,提高生产积极性。
顺德的农产结构早两年基本是龙头企业加小农的合作社,我们访谈若干家龙头企业,发现他们开始嫌弃小农,最主要的是小农收入主要不是来自农业,生产效率很低,并且不能充分利用时间投入农业生产,也不关心合作社事务。顺德的合作社在市场效率上具有了一定的先进性,它已经实现了跨省、跨区域合作,已经呈现出跟国际上合作社共有的一些特征。
3、依据以上分析,找到农业生产关键的影响要素,并做出空间上的解决策略
除了了解顺德农业的特征和产出,以及相适应的生产组织结构,我们的任务重点是依据农业的特征和产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组织结构从人口分布、居住模式、交通及生产渠道结构模式等方面提出最佳的配合方案。
下图(自绘)所列影响农业生产的外部要素包含水、自然条件、交通运输、生产成本、市场等,而在这些要素中,“水”是最关键的。
对于顺德农业发展地区来说,水资源作为自然约束条件,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率、规模和发展模式。对现状水系统充分研究发现,制约该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水源水质,二是换水条件,也就是供排系统是否顺畅。我们发现在不改变其他生产因素的条件下,只改变水系统,就能提高生产效率。由此如何规划一个有效的水系统,同时对现状低扰动,构成了我们设计的关键方向。
南沙岛现状河涌水系统主要分为三级,即一级主要河涌直连接岛外主要河道并贯穿整岛,河道宽度大,水更新效率高;二级河涌水道即为一级河道的支流,可以直接供给鱼塘用水或连接三级支流;三级河涌水道即为末端河道,流动性较差,有些有季节性缺水现象,有的为断头(不环通)河道。
我们通过现状调研发现(如下塘与涌关系图–自绘):第一,基地内鱼塘水面标高比河涌的水面标高都要高,每个单元鱼塘都需要动力泵从河涌泵送取水,这不符合现代农业灌溉的要求;
第二,整个河涌水系统中,供水和排水混合在一起,同一条水系同时负担供水和排水,这不符合现代渔业的养殖条件,必须将供水和排水分开
现代养殖业供排水系统分离是基本要求,现状水系统只需要非常少的调整,基本能够承担排水功能,所以关键是重新规划一套供水系统。首先,我们根据供水便利程度以及对水质使用要求,将整个南沙岛规划基地分为A、B、C三个区(如下图–自绘)。
A区在基地最外围,靠近东海水道,是整个基地进水最方便的区域,可以利用东海水道原水,直接从东海水道取水。A区外围有防护堤坝,堤坝高于基地周边,既可观东海水道风景,又可观农业生产风景,因此可沿堤坝设计一些旅游观光设施。A区作为渔农业最主要的生产区,可以利用基塘等方式发展农业,提高农民的收入。
B区相对于A区,取水没有A区便利,需利用A区水源通过提升泵站把水泵入较高点分级泵送,或者利用内部水系的水经过植物净化等技术辅助处理后再利用。
B区可以引进一些和渔业相关的科研机构,其对水源水质要求不是很高,也可作为次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养殖一些对水质要求不高的鱼类品种。
C区位于地块的中心区域,是渔业生产用水最不便利的区域,也是换水最困难的区域,需要升级取水方式和技术。C区作为核心区域,居住、学校、商业、文化、医疗等各类服务设施比较齐全,可以考虑用水量不是很大的用水模式,比如工业化养鱼(自身有水质净化系统),或者将一部分水域填土变为耕地,或者局部城镇化,也可以发展与渔农业相关的工业产业,比如特色休闲餐饮(如活鱼盛)、食品加工(如鱼类罐头)等,拓展农业产业链。
我们方案的可实施性在于:可分期、分区块改造,逐步实施;同时不扰动现有居民的居住生活方式,在逐步改良的基础上,把对人的扰动降到最低;并且我们梳理现状水系,构建新的供水系统,保障水质良好,同时保留现状水系统作为基地排水,优化排水系统,形成供排分离的生产水系统。通过河涌供排水系统的改良、基塘整备以及改造效益等分析,可使二类塘(二筒塘)和三类塘(望天塘)约60%面积变成一类塘(头筒塘),其产量可能提高60%*15%=9%(调研数据:经常换水的鱼塘比不经常换水的鱼塘产量会提高10%到20%);通过将小塘整合成大塘,会使鱼塘面积增加约5%,初步估计总体生产效益会提高14%。
(注:据《粤中桑蚕中刍言》中的经验总结:“鱼塘系当涌近海,易出水者,谓之头筒塘,如该塘之前先有塘阻挡出水,必待彼塘先行干底捉鱼上坭后,始可借其塘出水,谓之二筒塘,如无出水者,谓之望天塘。有出水而未安窦塞口者,为野塘。”)
专业农区该示范什么?它的具体示范目标是什么?
根据我们的调研、思考和研究,同时请教农业专家,我们尝试提出十点应该具备的示范方向:
1、建立以适度规模经营的专业化家庭渔场为基础的生产组织基础
目前,我国渔业生产主要有两种基本组织形式,分别是公司化雇工经营与家庭小规模经营,在少数地区(包括顺德)出现了少量兼有公司化规模经营与家庭经营优点的现代专业渔场经营模式。我们认为现代家庭专业渔场是发展方向。这一模式的优点,一是具有规模化经营的好处。专业家庭渔场的水面可达200亩左右,足以让一个家庭实现满负荷工作,还可雇佣2个劳动力。二是可避免公司化渔业的效率损失。渔业生产的环节复杂,不确定因素多,管护人员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家庭经营模式有利于解决这类问题。
2、建立在技术先进与管理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化渔业生产
我国渔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总体上比较低,一是表现为横向的混合养殖,同一地区往往养多种水产品,短期市场价格对养殖的影响较大;二是表现为纵向的产业链不完整,影响全产业链的综合效益提高。这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会加剧产业利润的损失。造成这种情形的直接原因是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组织的资本装备与知识装备程度低,而深层次的原因则与土地制度缺陷有关。我们希望通过多种措施解决相关问题,实现这一示范目标。
我们认为,这一努力目标的实现,将使顺德陆地渔业生产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产业组织升级示范
总体看顺德陆地渔业的产业组织系统应该包括3个要素,即:现代专业家庭渔场+跨区域陆地渔业合作社+市场化生产服务。
从目前发展水平看,顺德的市场化生产服务系统已经有已经有一定发展。在专业家庭渔场发育起来后,关键缺失是规范的渔业合作社。顺德虽然已经出现比较规范的合作社,并在全国有领先水平,但距离欧美国家的合作社发展水平和比较远,要通过极大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顺德渔业合作社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培育合作社的社员基础,将专业家庭渔场作为合作社的基本成员;实现跨区域发展,争取在一定时期内将顺德渔业合作社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渔业合作社,并使顺德成为全国渔业合作社联盟总部所在地;顺德渔业合作社进入国际竞争体系,组建跨国公司,建立“二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经营模式;按照国际规范提高渔业合作社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力;建立合作社的资本合作机制,提高合作社的资本充足率。
4、逐步装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陆地渔业综合技术系统
技术进步是指以整合外部资源的方式来实现技术所涵盖的各种知识的积累与改进,而对于顺德整个区域来说,技术进步的关键性是产业链的一体化。以物流港口为例,如果只实现了内部物流分拣方面的技术进步,而忽视了外部道路运输方面的提升,依然无法达到快捷高效的物流要求。
技术进步包括饲养技术、环境控制技术、自动捕捞技术、冷链运输储藏技术、土地整理技术、基础设施优化技术、可循环生态农业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X技术、产品加工技术、标准化技术、职工教育培训系统等。
5、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的综合市场营销模式示范
从国际农业发展的经验看,农业生产如果不能将大部分产业链的利润收拢在农民收入账上,农民很难在经济上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欧美及日本农户的大部分收入并不是来自农场自身,而是来自农场以外的收入,其中包括合作社盈利的收入分配以及政府的农业补贴,而合作社的盈利主要在农场以外的农业产业链上,其中重点是市场营销收入。顺德渔民增收必须走这条路。
6、农场土地制度改革示范
我国现行农场土地制度有诸多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要素,主要表现为土地经营中权属关系模糊、土地流转费用高昂、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经营的控制滋生腐败等。这种缺陷不利于土地规模经营,不利于提高土地整理效率,不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
目前,中央政府正在部署农场土地制度改革,但有的改革还在试验、探索过程中。顺德可以利用改革契机,主动深化改革,以建立与渔业生产现代化相匹配的土地制度。
7、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顺德渔业生产具有可循环农业的历史禀赋,可以发扬光大。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浪漫,不能走极端。在农业发展上,经济效益的不可持续与生态的不可持续都要避免。顺德在这方面要探索形成兼顾二者的发展模式。
从我们初步调研看,要照搬历史上的顺德渔民的做法,在经济上不可取。我们认为,要建立一种以现代渔业技术模式为核心、兼顾桑基传统的综合性技术模式。在生态保护上引入现代化方法,以提高渔业生产的综合竞争优势。
8、适应农业现代化的人口分布及居民点建造示范
适应农业现代化的人口分布及建筑布局是一种怎样的模式?这需要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多个模型比较来分析出最适宜顺德的一种模式。不应该只是进行表面的环境改造,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农民这一农村的主体,探索什么是他们所追求和需要的。在我们看来,农业园艺化、农民雇工化会对农村生活形成过度扰动,很不可取。
从未来趋势看,我们认为,顺德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现代农业基地的人口类别主要包括专业渔户、专业服务居民、少量旅游业从业者、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公共部门人员以及极少量的逆城市化人口。在一定时期内,脱离农业的外出人员的家庭也可能在基地保留住房。
针对不同类别的人口,需要不同的居住形态。可以考虑形成具有多样性、混合性的居民点布局以及差异性景观设计,使示范基地形成世界一流的居民生活社区结构。
9、社会结构适应现代化
生活、工作在农村的这类人,以怎样的身份存在于农村社会?如果农民没有机会去选择自己的职业,会使农村的社会结构单一化,不利于形成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区。当农民变成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时,社会结构才会发生改变。
具有地域连续性的专业化的农区是没有穷人的区域,这是世界普遍的经验。这种区域的公共管理架构如何搭建,具有挑战性。顺德应该借鉴世界先进的社区自治经验,并充分尊重现有中国法规,形成符合顺德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现代化要求的社会管理结构。顺德应该充分利用本区域城市化水平高的优势,鼓励一部分农民向城市有序转移,并在这种转移过程中处理好农民与自己原有农村资源的利益关联,通过土地产权的明晰化,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定价,从而降低规模化经营农户的资源成本,加快专业农户的成长速度。
10、政府服务示范
顺德区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必须依托政府提供的一整套服务管理举措。我们希望,在顺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与发展中,充分提高政府效能,建立一种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以及政府与社会之间的高度调适共生机制,树立全新的政府形象。顺德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还有极大的提升拓展空间。
在基地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政府要重点建立完善支农资金的使用、拨付及效果评价机制、农产品质量的监管机制、市场秩序维护机制、基层社区自治保护机制、与社会服务机构的联系、交易机制以及协助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保障机制。
B区可以引进一些和渔业相关的科研机构,其对水源水质要求不是很高,也可作为次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养殖一些对水质要求不高的鱼类品种。
C区位于地块的中心区域,是渔业生产用水最不便利的区域,也是换水最困难的区域,需要升级取水方式和技术。C区作为核心区域,居住、学校、商业、文化、医疗等各类服务设施比较齐全,可以考虑用水量不是很大的用水模式,比如工业化养鱼(自身有水质净化系统),或者将一部分水域填土变为耕地,或者局部城镇化,也可以发展与渔农业相关的工业产业,比如特色休闲餐饮(如活鱼盛)、食品加工(如鱼类罐头)等,拓展农业产业链。
我们方案的可实施性在于:可分期、分区块改造,逐步实施;同时不扰动现有居民的居住生活方式,在逐步改良的基础上,把对人的扰动降到最低;并且我们梳理现状水系,构建新的供水系统,保障水质良好,同时保留现状水系统作为基地排水,优化排水系统,形成供排分离的生产水系统。通过河涌供排水系统的改良、基塘整备以及改造效益等分析,可使二类塘(二筒塘)和三类塘(望天塘)约60%面积变成一类塘(头筒塘),其产量可能提高60%*15%=9%(调研数据:经常换水的鱼塘比不经常换水的鱼塘产量会提高10%到20%);通过将小塘整合成大塘,会使鱼塘面积增加约5%,初步估计总体生产效益会提高14%。
(注:据《粤中桑蚕中刍言》中的经验总结:“鱼塘系当涌近海,易出水者,谓之头筒塘,如该塘之前先有塘阻挡出水,必待彼塘先行干底捉鱼上坭后,始可借其塘出水,谓之二筒塘,如无出水者,谓之望天塘。有出水而未安窦塞口者,为野塘。”)
专业农区该示范什么?它的具体示范目标是什么?
根据我们的调研、思考和研究,同时请教农业专家,我们尝试提出十点应该具备的示范方向:
1、建立以适度规模经营的专业化家庭渔场为基础的生产组织基础
目前,我国渔业生产主要有两种基本组织形式,分别是公司化雇工经营与家庭小规模经营,在少数地区(包括顺德)出现了少量兼有公司化规模经营与家庭经营优点的现代专业渔场经营模式。我们认为现代家庭专业渔场是发展方向。这一模式的优点,一是具有规模化经营的好处。专业家庭渔场的水面可达200亩左右,足以让一个家庭实现满负荷工作,还可雇佣2个劳动力。二是可避免公司化渔业的效率损失。渔业生产的环节复杂,不确定因素多,管护人员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家庭经营模式有利于解决这类问题。
2、建立在技术先进与管理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化渔业生产
我国渔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总体上比较低,一是表现为横向的混合养殖,同一地区往往养多种水产品,短期市场价格对养殖的影响较大;二是表现为纵向的产业链不完整,影响全产业链的综合效益提高。这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会加剧产业利润的损失。造成这种情形的直接原因是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组织的资本装备与知识装备程度低,而深层次的原因则与土地制度缺陷有关。我们希望通过多种措施解决相关问题,实现这一示范目标。
我们认为,这一努力目标的实现,将使顺德陆地渔业生产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产业组织升级示范
总体看顺德陆地渔业的产业组织系统应该包括3个要素,即:现代专业家庭渔场+跨区域陆地渔业合作社+市场化生产服务。
从目前发展水平看,顺德的市场化生产服务系统已经有已经有一定发展。在专业家庭渔场发育起来后,关键缺失是规范的渔业合作社。顺德虽然已经出现比较规范的合作社,并在全国有领先水平,但距离欧美国家的合作社发展水平和比较远,要通过极大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顺德渔业合作社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培育合作社的社员基础,将专业家庭渔场作为合作社的基本成员;实现跨区域发展,争取在一定时期内将顺德渔业合作社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渔业合作社,并使顺德成为全国渔业合作社联盟总部所在地;顺德渔业合作社进入国际竞争体系,组建跨国公司,建立“二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经营模式;按照国际规范提高渔业合作社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力;建立合作社的资本合作机制,提高合作社的资本充足率。
4、逐步装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陆地渔业综合技术系统
技术进步是指以整合外部资源的方式来实现技术所涵盖的各种知识的积累与改进,而对于顺德整个区域来说,技术进步的关键性是产业链的一体化。以物流港口为例,如果只实现了内部物流分拣方面的技术进步,而忽视了外部道路运输方面的提升,依然无法达到快捷高效的物流要求。
技术进步包括饲养技术、环境控制技术、自动捕捞技术、冷链运输储藏技术、土地整理技术、基础设施优化技术、可循环生态农业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X技术、产品加工技术、标准化技术、职工教育培训系统等。
5、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的综合市场营销模式示范
从国际农业发展的经验看,农业生产如果不能将大部分产业链的利润收拢在农民收入账上,农民很难在经济上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欧美及日本农户的大部分收入并不是来自农场自身,而是来自农场以外的收入,其中包括合作社盈利的收入分配以及政府的农业补贴,而合作社的盈利主要在农场以外的农业产业链上,其中重点是市场营销收入。顺德渔民增收必须走这条路。
6、农场土地制度改革示范
我国现行农场土地制度有诸多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要素,主要表现为土地经营中权属关系模糊、土地流转费用高昂、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经营的控制滋生腐败等。这种缺陷不利于土地规模经营,不利于提高土地整理效率,不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
目前,中央政府正在部署农场土地制度改革,但有的改革还在试验、探索过程中。顺德可以利用改革契机,主动深化改革,以建立与渔业生产现代化相匹配的土地制度。
7、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顺德渔业生产具有可循环农业的历史禀赋,可以发扬光大。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浪漫,不能走极端。在农业发展上,经济效益的不可持续与生态的不可持续都要避免。顺德在这方面要探索形成兼顾二者的发展模式。
从我们初步调研看,要照搬历史上的顺德渔民的做法,在经济上不可取。我们认为,要建立一种以现代渔业技术模式为核心、兼顾桑基传统的综合性技术模式。在生态保护上引入现代化方法,以提高渔业生产的综合竞争优势。
8、适应农业现代化的人口分布及居民点建造示范
适应农业现代化的人口分布及建筑布局是一种怎样的模式?这需要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多个模型比较来分析出最适宜顺德的一种模式。不应该只是进行表面的环境改造,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农民这一农村的主体,探索什么是他们所追求和需要的。在我们看来,农业园艺化、农民雇工化会对农村生活形成过度扰动,很不可取。
从未来趋势看,我们认为,顺德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现代农业基地的人口类别主要包括专业渔户、专业服务居民、少量旅游业从业者、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公共部门人员以及极少量的逆城市化人口。在一定时期内,脱离农业的外出人员的家庭也可能在基地保留住房。
针对不同类别的人口,需要不同的居住形态。可以考虑形成具有多样性、混合性的居民点布局以及差异性景观设计,使示范基地形成世界一流的居民生活社区结构。
9、社会结构适应现代化
生活、工作在农村的这类人,以怎样的身份存在于农村社会?如果农民没有机会去选择自己的职业,会使农村的社会结构单一化,不利于形成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区。当农民变成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时,社会结构才会发生改变。
具有地域连续性的专业化的农区是没有穷人的区域,这是世界普遍的经验。这种区域的公共管理架构如何搭建,具有挑战性。顺德应该借鉴世界先进的社区自治经验,并充分尊重现有中国法规,形成符合顺德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现代化要求的社会管理结构。顺德应该充分利用本区域城市化水平高的优势,鼓励一部分农民向城市有序转移,并在这种转移过程中处理好农民与自己原有农村资源的利益关联,通过土地产权的明晰化,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定价,从而降低规模化经营农户的资源成本,加快专业农户的成长速度。
10、政府服务示范
顺德区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必须依托政府提供的一整套服务管理举措。我们希望,在顺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与发展中,充分提高政府效能,建立一种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以及政府与社会之间的高度调适共生机制,树立全新的政府形象。顺德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还有极大的提升拓展空间。
在基地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政府要重点建立完善支农资金的使用、拨付及效果评价机制、农产品质量的监管机制、市场秩序维护机制、基层社区自治保护机制、与社会服务机构的联系、交易机制以及协助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