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学  历:1969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建筑学科;1971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理工学研究科建筑计划专业(硕士)。
工作经历:1971年—1981年,株式会社AURA设计工房;1982年—2007年,株式会社日本设计;1999年—2007年,株式会社日本Land Design;2005年至今,深圳市雅克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首席顾问设计师;2007年至今,雅克兰德(香港)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规划师。
资  格:一级建筑师、一级土木施工管理技术师、一级造园施工管理技术师
序 言
有关日本的东京、大阪、京都等大城市的论文、出版物有很多。对这方面关心的中国读者或已经掌握、接触了这些知识。本文把研究对象明确为日本的中小城市,对其形成过程进行论述,给读者朋友们提供一个参考。

为理解中小城市,本文聚焦其形成过程,是因为任何城市在形成过程中,它的特点都会遗留下来。任何国家、地区,不管在什么时代,城市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经常是受前一个时代,或者是临近区域强大的文化、经济、政治、有时甚至是军事的影响而形成的。特别是中小城市受到来自外部的影响更加显著。大城市其实也一样。只是大城市中,因为各种各样的要素“混杂”在一起,所以我们不太容易认可它的特征,特别是形成过程中的痕迹。本文仅以日本的中小城市为对象进行论述的目的就在于此。

本文论述了9个城市。一般来说,论述城市史的概要有好几种方法。本文选择沿着时间的轴线对“有形成史的,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城市进行描述,同时并列叙述具有“现代功能、目的和特色”的城市。

本文将用以下的视点对日本的近1000个城市进行筛选。

历史性城市:在日本近1500年的城市形成史中选择各个时代的 “典型”城市。 日本的城市形成大致从6世纪左右开始。一般的方法是将城市形成过程大致划分为“古代”、“中世纪”、 “近世”、“近代”。本文也采用这个通常的区分方法。在每一个时代里选取一个典型的城市为例,介绍其形成史。“典型”的意思是,它是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特征的城市。从这点来说,“大城市”是各种要素的复合体,难以理解城市的时代特征。相比之下中小城市更加明了一些。

近代、现代城市:现在来看 “古代”、“中世”、“近世”,它们的时代特征比较单纯,相信读者朋友们能从分别列举的每一个城市中,了解到它的形成史。但是对于“近代”(仅仅几十年前的事情),举出一个“典型”城市是不可能的。于是,我设定了以下几个选择城市的视角:在近代经济飞速发展中形成的城市;从近世闭关锁国到开放,并在外国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城市;在大城市(首都)功能分散构想中规划的城市;在西方文化进入的过程中,作为休闲、疗养地而发展起来的城市;还有将现代的“主题公园(Theme park)”建设成城市的尝试,以及对于分散首都功能的构想,将追加论述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我从这些角度选择城市并论述其形成史,但每一个城市中都混合了各种各样的要素,我的论述并不十分充分,希望各位读者朋友能从我的零碎论述中理解日本中小城市的特征。

篇章1 日本现在的城市体系
现在日本整体人口约为1亿2800万人。其行政区划中的“基础性地方公共团体”是指大约1700个的市、町、村和东京的23个特别区。这些所有的市、町、村和东京的23个特别区都包含在按照广域(上位)划分的47个都·道·府·县(1都、1道、2府、43县)内,日本实行两个阶段式的划分制度。
近代(16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幕藩体制下,由大约300多个地方领主所统治的“藩”是江户(现在的东京)幕府所控制的行政体制。这些“藩”的中心区就是领主所在的近代的城下町,其至今发挥着日本地方核心城市的功能。
在促使封建体制(行政上是幕藩体制)向近代体制(行政上是中央集权体制)转变的明治维新(1868年)中,“藩” 被合并为约70个“县”。“都·道·府·县、市· 町·村”起源于近代的藩的体制,是明治维新以前的各个地方的领主(武士家族)分割统治全国时的产物。通过明治维新,领主被废除了,但“藩”作为地方管理体制仍然被使用,只是被“县”所替代了而已。并且,根据规模将各个“藩”中的城市划分为市和町。
地方上实行下位划分方式,工商业者居住的人口密集地称为“町”,农民居住的村落称为“村”,较大的人口密集地称为“市”。从明治维新开始经历了140多年的变迁,日本现在大约有800个“市”。各个市的规模,如果不计算东京都特别区域里的约900万的人口,以370万人口的横滨市,270万人口的大阪市为首,100万人口以上的市有11个,100万—50万人口的市有24个,50万—30万人口的市有48个,30万—10万人口的市约有200个,10万人口以下的市约有500个。
大城市比中小城市被赋予更广泛的权限。“政令指定城市”对人口的要求是50万人口以上(20个市),“核心市”的要求是30万人口以上(41个市),另外“特例市”的要求是20万人口以上(40个市)。都·道·府·县的行政中枢所在地的城市,除东京以外还有46处。除了几个县以外,都是在该行政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另外,多数都是将要在第3章中讲到的由“近代城下町”发展而来的城市。

本文以日本的中小城市,即不满50万人口的城市为对象,对其形成史进行概述。虽说是中小城市,多数都是广域都市区域(urban area)的一部分。例如镰仓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空间,自成一体,但其作为现在的城市,则处于 “东京-横滨都市圈(人口3700万)”的范围内。“大都市圈的人口”,东京圈包含神奈川、千叶、崎玉、茨木的一部分,一共有3400万人口。而包括京都、兵库的大阪圈一共有1700万人口。此外,名古屋圈、福冈圈、札幌圈都有200万人口以上。
现在,为了赋予“市、町、村”这样的基础性地方公共团体更多的权限,也就是促进地方自治的实现,正在探讨废除“都·道·府·县”,将现有的5—10个县统一为一个单位,建立新的 “道·州制”。
篇章2  日本城市形成史概略
1. 城市形成过程的时代区分
本节大致区分日本的历史时代,并对各个时代的城市特色进行概述。考虑到国家形成期(6、7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变革对城市产生的巨大影响,一般如下区分日本的城市形成过程。

古代城市(从6世纪左右开始到12世纪末为止),相当于日本史上的飞鸟时代(6世纪末—710年)、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
中世纪城市(从12世纪末开始到16世纪中叶为止),相当于日本史上的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室町时代(1333年—1573年)。
近世城市(从16世纪中叶开始到19世纪中叶为止),相当于日本史上的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1603年)、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
近代城市(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到1945年为止),从德川幕府解体到20世纪中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
现代城市(从1945年开始至今为止),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至今为止。
本文将近代城市和现代城市统括为近现代城市,将19世纪后半期以来形成的城市一起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长崎是从近世到近现代过程中形成的城市。
2.各个时代的城市特征
2—1.古代都市
7世纪时的日本从唐朝引进律令制(以律令为基础的贵族统治的中央集权制度),开始整饬国家体制。最早的政治中心·首都的 “藤原京”(694年),被认为是参考了“周礼”建设而成的城市。真正的都城建制的城市建设则发端于效仿唐朝长安建立的“平城京(710年建都,现在的奈良)”。从794年都城迁移到“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到1185年镰仓的武家政权建立为止,大约400年间平安京一直作为日本的首都。即使在武家政权时期,14世纪到16世纪末为止,政权中枢还是在京都。尽管之后京都不再是政治的中心地区,但直到19世纪中叶的明治维新为止,天皇仍然在京都。
2—2.中世纪城市
12世纪后半期,随着律令制逐渐成空洞化,政治权力从贵族向武家(武士)阶级转移。在武士集团之间的斗争中胜利的源氏,把作为政治中枢的幕府迁到了东日本的镰仓。在随后的约150年间,镰仓一直作为权力中枢而存续。镰仓的城市形态,与之前的都城建制的城市相比规模较小,但是“格子状”的街道布局、南北主轴等风格都效仿了以前的都城建制城市。

但是过去的都城建制城市,忽视周围的自然条件,过度重视理念上的城市构造,而镰仓的城市建设则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了设计建造。在中世纪,还有在规模较大的寺院和神社前形成的“门前町”,连接全国主要道路的地方则形成了“宿场町”,沿海航路处的“港町”等。


2—3.近世城市

16世纪末,武士阶级的织田氏、丰臣氏结束了持续近一百年的乱世,实现了统一。17世纪初,德川氏在江户(东京)建立了最终的统一政权。日本经过15、16世纪的混乱期后进入稳定时期,从16世纪末起全国开始了新的城市建设。分割统治各地的武家地方权力在各自封地的中心地区建设城市。在短短不满100年的时间里,建立了200多个“近世的城下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建设起同一样式的城市在世界史上也实属罕见。
城市的形状是以地方权力者·大名的居住地及其办公地“城”(和中国的“城”不同)为中心,以同心圆状的形式配置上层武士的居住地和下级武士的居住地(武家地)、商人的町(町地)、寺院和神社用地(寺院和神社地)等。为了起到防御作用,这些城市用地的四周都建了城墙(土垒,石垣等)、护城河。直到今天,在日本多地,这些近世城下町还发挥着核心城市的功能。近世城市(城下町)是现在日本地方城市的前身。
这个时期的日本首都,有代表最高权威的天皇居住的京都和实质上的统治者德川将军的政府机关幕府所在地江户,也就是二都体制。德川在江户维持政权(德川幕府)的时间约为260年。
2—4.近代城市

1868年随着武家政权的代表——德川幕府的灭亡,日本迈向了近代国家。
“江户”被改名为“东京”,天皇迁移到了东京,东京成为近代日本唯一的首都。
地方政权所在地,具有近世城下町中心功能的“城”被拆除,全国的武家也都失去了身份,权力集中到了以天皇为顶端的新政府那里。通过明治维新这样一场革命,建立了近代中央集权的君主立宪体制。
近世建立的城下町,是日本各地的中心城市,当时担负着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第一次设置的地方统治单位中约有50个“县”,其地方政府所在地大致都是以近世城下町为前身发展起来的近代城市。从近世城下町到近代城市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1)撤去城下町的外围(边界)——城墙、护城河,与周边农村相连,变为这样的城市空间。因人口增加而产生的新土地,越过原有边界,毁掉农田绿地不断盲目向外扩展。
(2)武家地、町地、寺院和神社用地等基于原来身份制定的土地利用限制被取消,根据城市自身特点扩大后的商业用地、新的近代工业用地等在城市区域内发展。
(3)铁路作为新的公共交通形式被引入,形成了“铁路站前地区”这样的新的城市中心。
(4)城下町中心区“城”被拆除后的旧址,作为新城市的地方政府机关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医院,学校,剧院等)、军队驻地、公园等使用。
尽管个别的空间要素有所变化,但是在众多的城市里还能看出基本的城市空间继承了近世的城市构造。
2—5.现代城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近代城市发生了一些变化。比较有特点的变化是:
(1)战后复兴的过程中,土地规划、街道布局更加合理化。
(2)始于1960年的快速工业化(经济高度增长期)中,在大城市周围和沿海地区开发了很多工业地块。此外,也新建了一些独立的工业城市。
(3)作为高速交通工具,新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先在东京大阪间,此后向全国呈网状扩散开来。随之而来的是,在原有的城市中心区之外,在新干线车站周边、高速公路出入口周边,开发了大规模的工厂区。
(4)东京、近畿(大阪,神户,京都)、中京(名古屋)等地的近郊,为上班族建设了很多的大型住宅(睡城)。
(5)经济高速增长的后半期(1970—80年代前半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城市开发形态。出现以大学等为主题的教育研究城市、疗养和休假主题城市还有“城市为志向”的大型主题公园等。
另外,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的凋敝、家庭人数减少,传统生活方式消失、公害不断发生等负面影响日趋严重。
(6)近年来,伴随着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少子化,城市病严重凸显,比如地方中小城市的空洞化。伴随高度成长期的汽车普及化(motorization),人们将住宅迁移到郊外。城市服务设施(公共设施、商业设施等)也在郊外布局建设。另外人们也越来越少去都市中心地区的商业街,进入上世纪90年代,这种空洞化越来越显著。
现在,日本的中小城市为克服“城市的扩大”所带来的行政服务效率低、基础设施维护费负担重、都市景观荒废等问题,让郊外居住者迁回中心区,将过去盲目扩建的郊外住宅用地、商业用地恢复为绿地。这种“缩小城市”的举措已成为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
以上内容均转自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微信账号:ciuds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