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60年洋务运动开启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乡村文化的崩解就已初露端倪。以1949年、1978年为界,中国现代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之前的第一轮现代化,以西方市场和商品经济的进入及城市化的兴起为标志,兼以战乱的影响,所造成的最显著的结果是乡村经济破产、大量乡村精英外逃、凭借武力崛起的新精英逐步进入乡村权力的核心,乡村文化开始走向衰落。总体而言,这一轮现代化的进程相对平缓,乡村原有的市场网络、社会组织、伦理秩序与价值体系虽受到冲击但仍具有自我修复能力。而1949年之后的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以及一波一波的政治运动则将这一切彻底摧毁。土改以暴力的方式打倒了地主,也等于从精神和肉体上彻底消灭了一直以来承载着乡村礼俗文化的乡村精英,此外,轰轰烈烈的土改还彻底扫荡了农村的社会组织,使得农村只有一种合法组织即党团组织存在。
继之而来的合作化运动则摧垮了乡村的商业体系和个体经济,并催生了至今为人们所诟病的城乡二元结构。这是第二轮现代化造成的影响,它以国家主导的工业化为标志,其本质是为了更有效地从乡村抽取资源,因此国家权力深度介入乡村,将原有的文化和经济体系彻底摧毁,并以权力为中心重构乡村社会,强制性地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最终使得乡村成为人人都想逃离的所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第三轮现代化又回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路径上,一方面农民被压抑三十年之久的致富欲望得到释放形成井喷之势,汇成浩浩荡荡的进城务工大潮,而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壁垒、城市化的滞后使得农民难以融入城市,不得不在城乡之间漂泊,埋下社会动荡之因。而这股缺乏文化制约的野性力量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亦对乡村秩序和道德产生了巨大冲击,乡村普遍的伦理败坏达到空前的程度;另一方面,已失去原有文化体系的乡村在面对新一轮汹涌澎湃的城市化浪潮时毫无应对能力,不得不沦为权力和资本剥夺的对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冲突。回望历史,展望未来,一般意义上的乡村文化重建总体是让人悲观的。农村的破败已无法避免,将来农村很可能只是个地域名称,农民只是个职业,因此现在的重心不如放在进城农民的组织建设、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这个城市,而避免产生太多对城市有敌意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