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 International Smart Cities Conference (ISC2-2015) 第一届IEEE国际智能城市会议(http://sites.ieee.org/isc2/)是由IEEE智能城市指导委员会赞助的首届年度会议,于2015年10月25-28日在墨西哥第二大城市瓜达拉哈拉举行,参会者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墨西哥、德国、中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巴西、瑞典、南非、芬兰、瑞士、荷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西班牙、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印度、葡萄牙、肯尼亚、秘鲁、厄瓜多尔、卡塔尔、捷克、新加坡、希腊、哥伦比亚等全球逾30个国家和地区。
会议的主题是可持续的智能城市,涉及智能交通、智能集成网格、智能环境、网络安全、智能家居与建筑、大数据、网络生活、智能健康、智能产业与物流、智能城市化等多个领域。会议核心部分包括三个环节:智能黑客马拉松,由开发人员、企业家、设计师、教授、研究人员和其它感兴趣的人共同协作来构建让城市更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工作坊/专题报告,通过提供多种格式如面板、教程等,鼓励与会者积极讨论开放问题和关键方法;论文宣讲,论文作者就会议接收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宣讲。

会议接收论文逾200篇,被选中在会议上宣讲的论文为130篇。我公司总经理吴文媛携规划师刘小艳,以公司新近完成的佛山市乐从镇北围启动片区的规划项目为例,向会议提交了论文《Research of new planning layout model which can be described as lowinvestment high security——Northwest district of Beiweiin Lecong town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s a case》(“低投入,高安全”的规划布局模式研究——以佛山市乐从镇北围西北片区为例)并被采用。规划师刘小艳作为代表参与了此次会议,并对提交的论文进行了宣讲。
该论文从对国内规划界现状困境的反思出发:惯常规划模式下的宽大马路、依赖管网的排水系统、依赖灌溉系统的公园、大拆大建的建设方式等,让城市的建设及维护成本居高不下,但带来的却是无处不在的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逢雨必涝的“魔咒”,持续飙升的PM2.5及雾霾,以及时有发生的严重干旱。通过佛山市乐从镇北围启动片区的项目实践,聚焦城市的成本及安全问题。

乐从镇位于珠三角腹地,距广州30公里,邻近港、澳、深。珠三角是典型的河口冲积平原,有着密集的河网水系,也以发达的制造业闻名于世。
项目外部环境非常复杂,在乐从镇,有世界最大的家具市场,沿国道绵延5公里,有中国最大的钢铁交易市场,还有华南最大的塑料市场。这三个超大尺度的市场,带来的是大量物流交通与城市生活及交通的混杂,也让空气污染和水质恶化问题日益严重。紧邻项目场地北侧边界,是城市的快速环路——佛山一环,政府的设想是将三个大市场及其它产业功能搬迁到佛山一环南侧,本项目是政府搬迁计划的第一部,因其被大的车行道路和河道所围合,我们考虑了功能的混合,以及现有产业的逐步升级。

项目场地内部特征也比较特殊。整个场地地势平坦,50%的已建用地,包括家具和塑料工厂,以及大的家具市场和物流公司,50%的未利用地,大部分是低洼基塘,比外部河道的控制洪水位低2M,这也意味着要达到安全的建设标高,场地填方将在2M以上。
基于现状的单一用地功能、缺乏公共配套、物货流交通混杂,以及易受内涝的低洼地势等现状问题,我们制定的规划愿景包括:对现状地形的最少改造,最少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好的环境质量,降低洪涝灾害的可能性,便利于分期开发。

我们的设计工作从“水”开始,我们保存了场地中央南北向的水道作为主脉雨水径流走廊,并通过向原有汇水肌理的学习,设置了支脉及次支脉径流走廊。这些主脉、支脉及次支脉走廊,可收集、导流并存储场地内的全部雨水径流,结合这些雨水径流走廊,我们设置了绿化和开放空间系统,以及连续的慢行系统。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一套“分等级悬挂式”路网系统,基本从现状道路改造而来,没有新增任何连接主要交通干道的直接联系,因此可以阻截物流交通穿越片区,同时,它与雨水径流走廊相错布置。

在用地功能上,我们考虑现有工厂、市场及物流的逐步改良,紧邻交通干道的升级为商业办公,滨水的更新为居住和公共设施;同时,我们设置了一些弹性用地,近期暂不赋予确定的用地属性,未来依据发展形势再作具体安排;另外,出于对现状设施充分利用的考虑,我们设想开发密度从交通干道到滨水的递减安排,以使主要的交通和市政能利用现有交通干道。对于一期将要建设的生物科技医药园,我们将其设置在现有村庄附近,在相应的城市配套服务完善前,可先利用村庄的服务。
此项目最大的难点在于处理平坦场地与雨水排放的矛盾,据统计,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排水依靠地下管网系统,我们称其为常规雨水系统,事实上,此雨水系统有许多缺点,第一,地下管网体系建造和维护的高成本;第二,雨水在管道内流动需要自然坡度或是提升泵站辅助;第三,它要么将污染带到外部河道,要么加大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量;第四,快排为主的思路,提高了外部河流的洪峰值,加重防洪压力;第五,管网管径是一恒定值,无法带来绝对的安全系数。

在此项目中,我们摈弃了常规的地下管网雨水系统,借鉴原有汇水肌理的主脉、支脉、次支脉雨水走廊,以及绿色屋顶和绿色街道,组成了一套模拟自然的开放地面雨水径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雨水的流程如下:首先通过绿色屋顶与绿色街道,对源头雨水径流进行截流、下渗,多余的雨水溢流至组团间的下凹绿地、植草沟或雨水花园,在此截流、下渗一部分后,再溢流至由原有低洼基塘改造而成的雨水湿地,经湿地截流、植物净化后,溢流至现有河涌,经河涌与外部河道交汇口的湿地处理后,最终汇入外部城市河道。在这一雨水径流系统下,因为保存了大量低洼地做为雨水走廊,故无需进行全场地填方,并能回收利用雨水,此外雨水径流走廊在没有雨的时候可用作开放及景观空间,是一种多功能叠加空间,最重要的是,通过雨水量的计算,可以设计足够的雨水通过和存储空间,大大加大了雨洪安全系数。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找到了通往“低投入、高安全”城市建设之路的革命性的城市规划策略,并达成了如下目标:从原有地形的学习中,创造了独特的城市结构和意向;通过混合功能及慢行系统营建,缩减小汽车交通量;低成本的管网建设维护及景观营建与维护;减少交通事故、空气污染、内涝干旱的高安全系数。